1)第三十四章 百年树人_三国之献帝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立大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汉书·董仲舒传】

  未央宫,承明殿。

  在皇帝的桌案上摆放着一份最新的诏书,这是由承明殿拟定、尚书台拟写,准备在明日的正旦大朝上当着内外公卿、大夫、诸侯王、列侯、诸胡酋长的面宣读此诏,以定国是。

  诏书内容前面是感慨过去几年蒙苍天不弃,祖宗有灵,君明臣贤,朝廷卧薪尝胆,最终兴复汉室之不易。后面话锋一转,‘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于是制定了综合涵盖各方面的大政方针,将决定未来数年内的朝政走向。

  皇帝深知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道理,所以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大刀阔斧的对豪强的核心利益进行改革,而是选择了从最紧要的几处着手:“今日上午太策毕,朝廷六年育人,如今终要见到成效。太之后,国子监也要开始着手策试,暂定为正月十六,其策试制度比照太……”

  国子监是几年前太常陈纪新上任的时候,奉诏建立的一处贵族校,由益州大儒任安为国子监祭酒,其余教习皆为通明典义、德行清淳的大儒来担任。一切制度比照太,待遇甚至比太还要优越,就从其所在的位置——尚冠里,就可以明国子监的定位。

  与太招生不拘贵贱贫富不同,国子监只招收二千石以上官员及列侯家的适龄子弟。而全国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总共不过一两百人,且大都是豪强士族,家渊源,导致国子监生人少而精,从小所浸染的优渥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短时间内让他们远比太里的普通生要更优秀。

  “国子监生一旦策试合格,便选入三署,依次为中郎、侍郎、郎中,先观望政事,再以郎署选途任官。”皇帝对国子监似乎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或许在他看来这些精英子弟本就不需要过多的关注。

  三署郎归属于光禄勋,具体为左、右、五官三名中郎将管理,员额不定,历来郡国举荐的孝廉多半是先任职三署,观察习几年政事后经过五官等中郎将的考核,乃授任各职。

  入职三署,是一个正常的出仕途径,同时也是汉代官僚队伍的干部储备和后备人才梯队。寻常士人只要被举为孝廉,在三署任职几年,出来最差都是县令,可以是做官的快车道。

  国子监生关系着几乎所有重臣子弟的未来,如今皇帝决定了国子监生策试后的去向,不少人都安了心。因为如果真比照太制度,这些国子监的公卿子弟们就要按成绩分配到各郡各县为掾为吏,吃苦受累不,更难显清高贵重。

  侍中、平尚书事杨琦忽然道:“三署郎历来以郡国举孝廉补之,今国子监生并非孝廉,因策试得第而入郎署,其名不正。”

  太尉、录尚书事董承坐在席上不安的挪了挪身子,他近来尚为‘其名不正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