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八十章 大战将起窝里斗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桓的隐刺。

  就在赵官家下定决心免掉吴敏首相之职时,淮南路宣抚使司却不合时宜地送来了韩世忠阵斩李福尽逼降乱军的捷报。

  言官们之前弹劾地焦点主要集中在李纲不通军略而导致淮南大乱,太宰吴敏又为党派利益一味包庇其人。

  但韩世忠关键时刻平定动乱,充分证明了淮南路宣抚使李纲确有识人之明,而首相吴敏在朝中的调度之功也不可没。

  如此一来,再弹劾李、吴两人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但大宋朝堂还没来得及消停,大同帝国的使者石秀就带来了淮南之乱久久不能平定,其国已经出兵帮助大宋平乱的消息。

  所谓输人不输阵,当着石秀的面,崇尚气节的大宋臣子当然要严厉大同擅自干涉大宋内部事务的恶劣行径。

  但等大同使者抛下“三日内不给答复便不要谈”的狠话退下后,朝堂上便迅速乱作一团,一些还算冷静的臣子想到了必须找出人来负责此事。。

  左正言程瑀上言:

  “臣历考自古中兴之君,商高宗则得傅说,周宣王则得仲山甫,汉宣帝则得丙魏,王相协心,相与图治……

  陛下自即位以来,於今三时,边陲未宁,黎元扰动,兴滞补敝之效,未有可观者,殆以宰相非其人乎?

  ……吴敏、耿南仲昏懦,唐恪倾险,此政事所以旷败而不振。昇下宜别选英贤,以图大计。”

  此公棍扫一大片,却是只确诊不开方。

  反正国家衰败至此,衮衮诸公都逃不脱责任,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弹劾了再说。

  这也是比较保险的策略,言官有风闻奏事的权力,就算说错了也不要紧。

  不过,这种策略的杀伤性显然不够,顶多是让相关受弹劾者“待罪府中”,方便其余人继续落井下石。

  但大同限定的三日时间还有大半,贸然开口有押错宝的可能,多说多错不如一默。

  事实证明,程瑀的谨慎是对的。

  当日稍晚,淮南宣抚使司就传来了韩世忠奇袭寿春险些得城的急报。

  李纲明显玩了“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的文字游戏,但这份战报对于正被大同使者威胁就快跪了的大宋朝廷来说还是很及时的。

  哪怕扛到最后还是要跪,也至少要跪得体面点。

  韩世忠确实没能夺下寿春城,但这一战证明了宋军并不是没有反击的胆气和实力。

  如此,就足够了。

  经历上次的大战后,大宋君臣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国力日涨,已经不是大同随便派个使者来威吓几句就能任人宰割的大国了!

  这种想法很有市场,并不是才“胜”了一仗,大宋君臣就飘了,而是屡战屡败的大宋太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可以坚持下去。

  同强宋弱的现实暂时无法改变,“以战促和”就成了大宋君臣保全江山社稷和家族荣华富贵的必然选择。

  这种形势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