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八十章 战衡州:不是我变了心_草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因他李肆而有了极大变化,难保康熙会将位置传给胤祯。

  民间演义里所说的将“传为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这事多半是不存在的,但康熙对胤祯有传位之意却该是真的。

  胤祯和胤禛这两兄弟的选择,就李肆前世所知,前者有太多优势。一是年轻,二是姓格像康熙自己,三是有统领大军的经验。前世诸多人将胤禛这个“闲王”长期的默默无闻视为隐忍,这也是过份解读。康熙并没有给胤禛太多历练军政事务的机会,都是一些零碎小事,对其暴躁偏执的姓格也有清醒认识。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康熙驾崩前已经定好了储位人选,可原本的历史上,如果康熙驾崩时,胤祯和胤禛都在京的话,雍正能不能“正”还真是难说。毕竟在这石鼓书院悼儒一事上,已经能清晰看到胤祯对储位的渴求。

  眼下已是康熙五十六年,还有五年康熙就要蹬腿,按照李肆自己的规划,五年时间还不足以完全倾覆满清,清廷依在。那时继位的若是胤祯,会是什么局面?

  这个问题李肆思考良久,感觉很难把握。胤祯虽然可能是个小康熙,但就他策划的这桩悼儒行动来看,胆量比老康熙更大,也更重视人心,治政时与治下的犬儒勾结也更紧,能出什么招数,要折腾到哪一步,李肆无法预料。

  这时候他就开始审视之前自己的一桩认定,那就是不能让雍正上位。前世所知的雍正,心狠手辣,治政苛酷,注重实效。军机处、密折奏事等等举措让满清皇权走向顶峰,是对康熙“仁治”遗祸的矫正,让满清统治进行了一番内部改造,根基更加稳固。对满清是好皇帝,对华夏却是大祸害。最初胤禛出广东钦差,李肆的第一反应就是干掉他。

  可现在形势不同,地位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开始有了转变,李肆心有所感,不让雍正继位,真的是件好事吗?由这个思路想下去,李肆得出了结论:雍正上位才最有利于英华,有利于他的造反大业。

  为何李肆的心思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首先,李肆对胤禛的姓格和手腕了解得太透彻,如对康熙的了解一般。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他之所以能在康熙盛世的角落里崛起,撬开一处空隙,趁势而起,靠的多都是对康麻子这个人的了解。

  其次,不管是原本的历史,还是现在的历史,雍正上位,怎么都带点不正之味。而原本历史里,他在位十三年,最大的敌人是他的兄弟,其次是他的臣子。让胤禛推行桩桩苛政,强化皇权的用意,第一点就是消除对他皇位的威胁。

  而在眼下这个被李肆搅得面目全非的历史里,雍正所面临的敌人,不但不会少,只要李肆有心,还会更多。相比之下,英华不是他最主要的敌人,至少在他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