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2516章 歪打正着_策行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项与孙坚在长沙时的政绩有关的议题。吴太后听到消息后,派人问了情况,表达了强烈的兴趣,愿意提供全额资助。

  消息一出,皇后、大长公主、长公主们都不能没有表示,纷纷解囊,长沙王孙权更是献出十年的食邑收入。就连孙策都不能例外,让少府提供了一百金。最后一汇总,不仅筹建岳麓书院的钱有了,今后几年的开支都不用愁了。

  听说这个消息,荆州大族气得大骂楚州人狡猾,天生就是奸商。荆州人建襄阳书院都是自掏腰包,他们倒好,反倒赚了一笔,连皇太后的钱都敢黑。

  不过这也没办法,谁让长沙运气好,是孙坚战斗过的地方呢。

  岳麓书院的筹办一波三折,在翰林院学士中引起了不小的影响。他们意识到,随着天下太平的临近,学术研究将迎来一个迅速发展的机会,各地学堂、书院将遍地开花,只要学术上有成就,即使不做官,一样可以过上惬意的生活,顿时热情高涨。

  另一方面,岳麓书院在聘请祭酒、教授时不再局限于五经等传统经学,而是扩展到《孟子》等子学,这也让一些原本不属于主流的学问有了用武之地。

  讨论很快超出了翰林院的范围,很快就有人将目光转向了之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实学。襄阳杨氏建医堂,蔡氏建农事堂,得到天子的御笔题名,是朝廷将各种实学纳入学术主流的明确信号,各地大族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纷纷特色人才,张罗学堂修建。

  五经之类的学问也就罢了,与普通人关系不大,各种实学却关系到生意,关系到他们的财富增长。如今竞争激烈,没点技术优势,想赚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南阳人为什么这么牛?不就是因为南阳的木学堂、铁官以及织坊起步最早,技术最强么,不论是药材还是车船、布匹,都是响当当的高档货。就连南阳的黄牛都做成了大生意,行销天下,不少人到了南阳的第一件事就是品尝一下正宗的南阳牛肉。

  事情的发展连孙策都有些始料不及,随即又欣喜不已。他费心费力的推行新政,引导各地大族积极投资实业,不断下诏,到处演讲,效果却不如这次筹建岳麓书院的事件影响大。仿佛一夜之间,这些人都开了窍似的,再也不用他刻意引导,纷纷奔着实业去了。

  孙策意识到,经过十年的酝酿准备,新时代正在来临,而且脚步越来越快。

  ——

  三月春水生。

  一转眨,孙策在洞庭便住了三个多月,眼看着洞庭湖的水位渐涨,君山上的草木返绿,长江的春汛即将到来,君山变得不太适合人数众多的中军大营。

  正好岳麓书院即将建成,孙策便请示了吴太后,请她们移驻岳麓山。

  吴太后说,岳麓山风景虽好,却正在施工,我去会让他们不安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