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517章 圣之时者_策行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叔同,也就是你说的孝献帝,他更不是一个昏君。”

  孔融盯着孙策打量了片刻,点点头。“陛下能这么说,融庶可免乎失言。君是君,臣是臣,履虽美,不可著乎顶。冠虽污,不可践于地,这是黄老的观点,不是我儒门的观点。不管是三统论,还是五德论,儒门从来不认可万世一尊的说法,实际上也不可能。恶政固不可久,善政却也有德终之时,非人力可免。譬如人天年有定,纵使注重养生,也不过多活几年而已,却不能长生不死。”

  孙策坦然地点点头,表示赞同孔融的意义,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儒家的这个观点都是成立的。

  “孝献帝虽是仁德之君,但大汉却已经传承了四百年,沉疴痼疾已深,非再受命不可。若不能将朝堂上的老臣一扫而空,旧习仍在,就算推行一些新政,建一些作坊,也无济于事,反倒可能适得其反,养肥了那些蛀虫。”

  孙策愕然,打量着孔融,半晌没说话。这真的是孔融吗?还是说他有所求,不得不说一些违心之言?

  “陛下觉得奇怪?”

  孙策点点头。“以教授的家世、身份,有这样的见解,着实令人惊讶。”

  “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融轻声叹息。“早在长安时,融便常读关东文书,到关东后,又日日研读各郡所出书籍、报纸,更是走访多地,与诸贤切磋,与书本印证。若是还如十年前一般坐井观天,抱残守缺,岂不愧对鲁国孔氏祖宗?”

  孔融提起案上的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水,喝了两口。“虽然陛下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可是孝献帝与陛下一席谈,宁愿以布衣安葬定陶,也不愿回长安,可见他对陛下的敌意已解。荀文若当世王佐,他能厕身新朝,又重回关中推行新政,想来也是认可了陛下。有此二者在前,融总不至于固执已见,认定陛下倒行逆施。”

  “原来如此,那倒是可以理解了。”孙策哈哈一笑,举起茶杯,向孔融示意。“孟子曾言,夫子乃圣之时者,教授不愧家学。”

  孙策很真诚,一点调侃的意思也没有。眼下的儒家还没保守到僵化的地步,孔融也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调整了方向后,迅速迸发出新的活力。有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他这个引路人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孔融笑笑,坦然接受。

  孙策将汉献帝临终前在平舆的经历说了一遍,尤其是他们之间的交流说得最为详细,只要他想得起来的都和盘托出,实在记不清的也做了说明,留待孔融进一步查证。除了他和汉献帝本人以后,荀彧和长公主刘和都是亲历者,他们可以做一些补充。

  孔融静静地听完,眼神复杂地看了孙策一眼。

  “可惜。”

  “是啊,的确挺可惜的。”孙策呷了一口茶,长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