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零二章 舍我其谁_重生之大娱乐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图用大场面把观众从小电视前拉回来,而也就在这时第一部彩色3D电影《博瓦纳的魔鬼》横空出世。

  从《博瓦纳的魔鬼》播放的过程中看到商业前景的哥伦比亚和华纳公司在次年推出了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3D电影,《黑暗中的人》和《蜡像馆》——这两部影片都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尤其是后者,还首次采用了立体声,使得观众不仅在视觉上,同时也在听觉上实现了身临其境。

  这两部影片的成功让好莱坞一夜之间醒悟,原来3D电影也是可以赚钱的,此后主流制片公司的3D商业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迪士尼、环球、二十世纪福克斯都加入了这股洪流,迪士尼还把这种电影带进了迪士尼乐园,展现了3D技术在娱乐业中的其他应用前景。

  不过——

  随着3D影片产量的增多,影片质量开始良莠不齐起来,有些影片制作周期只有两个星期,其效果可想而知。再加上当时的技术仍有大量不足,对银幕、角度、放映都有着苛刻要求,因此只过了一两年,3D电影就成为了明日黄花。

  一九五五年随着《怪物复仇记》的下档,这个短暂的“3D黄金期”宣告结束。

  直到七十年代,环幕电影、球幕电影、IMAX巨幕电影纷纷诞生,而3D电影技术也有了长足发展——以前的3D电影需要两台放映机同步把画面投射到两边的银幕上,稍差一点都会严重影响观看效果,但随着阿兰·西里芬特和克里斯·戈登发明的“立体视觉”专利技术出现,这一难题得到了解决。这种技术可以把左右两只眼睛看到的画面交替地印在一套普通三十五毫米电影胶片上,放映机以四十八帧/秒(通常速度的两倍)的速度放映,放映镜头前加上一个周期转动的遮光板,于是两套画面交替出现,不过由于视觉延迟观众并不会察觉。

  而第一部使用“立体视觉”技术制作的3D影片是一部色青片《空姐》,该片以十万美元成本赚取两千七百多万美元的票房,令人诧异地成为了电影史上最卖座的3D电影(按照比例算),在它的带动下,整个七十年代的3D电影多半是些成人电影和恐怖片,甚至还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

  可惜——

  技术的发展并未带来内容上的长进——很长时间以来立体电影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有技术无情节,人们看3D电影就如同看马戏,纯粹图的是一个新鲜劲儿,这使3D电影一直只是作为一种电影附属品而存在,从未作为电影业的主流。

  进入八十年代后,3D电影的题材开始变得丰富,故事片、纪录片、恐怖片、动作片纷纷以3D为卖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九八一年的西部片《枪手哈特》,影片中的拔枪、射子弹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