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二章 论商_调教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廷就在上海设立提举司和榷场,蒙元时,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割华亭五乡,立县于镇,隶松江府,其名上海……”

  “大人真是博学。”

  “在下今日长学识了。”

  虽然宋钱度是上海人,家族是南宋到蒙元的海商世家,但对上海历史倒没有张惟功清楚,至于李文昭,也就只有瞠目结舌的份了。

  “上海至京师三千八百里,至南都八百里,至苏州境八十里,多少商人贩运松江棉布至南都一带发卖,至淮泗、两湖,闽浙,利市不小,宋兄家族怎么在松江不做棉布生意,反而做起别的来了?”

  “正如大人所说,棉布乃松江特产,所以鄙处的人蜂拥而上……做的人多了,就不如不做。”

  “原来如此!”

  棉花在明初时种植面积还不大,到明朝万历年间,最广泛和最成功的种值区就是松江府,今上海地区和苏州一部份,面积广,土地和自然条件好,产量高,棉农熟悉,采摘和成品都有很完整的流程,除了松江,就属山东兖州种值棉花也最成功。

  在这个时代,普通百姓穿着的都是麻布,在唐宋时,冬天富人也不过盖蚕丝夹絮的被子,到此时,棉制品算是推广开来,棉花也成为松江府最大的收入来源,由棉花产生的各种布匹,也就获利颇丰。

  利益高了,当然是蜂拥而起,做的人多了,竟争激烈,利润空间自然下降。

  “不愧是几百年的商人世家,宋兄真是一语中的。”

  张惟功点了点头,微笑着道:“小弟要赶往潞河驿,有一些急务要去办,两位东主请在这里随意,有什么事情,交待给老蔡就行了。”

  “多谢大人关照,若有机会,在下想置酒请大人赴宴,可以聊的久一些。”

  “我正有此意。”惟功落落大方,立刻答应下来。

  两个南方商人大喜过望,还想攀谈,但街角已经又过来十余个骑马的少年,全部是毡帽箭衣,与这边的打扮相似,神采气度,全部是出尘非凡,一见之下,便知道张惟功的伴当都赶过来,两个商人才不得不退后。

  “晋材和国峰跟着,希忠留下看家,大伙走吧。”

  赶过来的是已经十六,接近成人的张用诚,两年半不到,已经生的长身玉立,俊俏非常,眼神之中,透着难以言状的睿智光芒。

  这个少年,是顺字行总行的大掌柜,甚至有一些不明就里的商人以为他就是顺字行的东家,但张用诚从来知道进退,总是能将惟功宣扬出去,这两年多,惟功的主要精力还是在督导众人习武和朝廷之中,他和张惟贤斗的不亦乐乎,兄弟俩人不知道出过多少次牌,互斗的事,在朝中已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了。

  这种情形下,顺字行能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八家分店都大赚其钱,令惟功赚的盆满钵满,张用诚实在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