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5章 冰冷的现实_这世界危在旦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得到的答案是:“美国自己就是石油生产国,费劲跑到中亚开采石油,脑子进水了么?”

  这个回答再次把卡赫维奇郁闷透了——还真是只有中国才会考虑的事,换别人没这种多元化石油进口的想法。

  港区附近新开了一家‘圣光市场’,市场就是快速搭建的简易房,一排一排。穿大褂的巴基斯坦小伙子在不同档口来回跑,吆喝声彼此交织,喧杂吵闹。

  卡赫维奇离开港区,随意走进市场的一间档口,瞄了眼就知道是卖鞋子的。柜台的玻璃板下摆着不同款式不同价位的鞋子,都是中国生产。

  大批商人来此批发,喜欢开口就砍六成的价格,并对商品极为挑剔,还想索要赠品——但市场的销售员压根不讲价。

  在卡赫维奇的脑海里,中国货就是低劣的代名词。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既需要廉价商品,又抱怨商品质量不好。

  可这家以‘圣光’命名的市场里居然不讲价?

  卡赫维奇向档口的销售员反问,“为什么不能讲价?”

  “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我们的价格已经很低了。”销售员是当地人,一副爱理不理的模样,“你不能要求十美元的货物有一千美元的品质。”

  “巴基斯坦有人能买得起一千美元的鞋子?”卡赫维奇又问道。

  销售大笑道:“我这里最好买的是三十到五十美元价位的鞋子,但五百美元以上的高档货同样有人买。”

  入世早期,中国货面临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如生产厂、中国贸易商、巴基斯坦代理、进口商、批发商等等。

  一双产地十美元的鞋子,到终端客户手里可能要卖一百美元。

  有的‘价格敏感型’客户只能买十美元的鞋子,于是到手的就是一文不值的烂货。这不但没赚到钱,还败坏中国名声。

  ‘圣光’汲取这个教训,尽可能把商场开到消费市场。十美元的商品可以批发卖二十五美元,消费者到手价格是六十美元。大家都觉着占了便宜。

  在聊天的空档,档口的销售员抓出一部手机,随口几句就谈定一单生意。有人一口气买了两千双运动鞋,当场转账,当场开票,当场提货。

  突突突的三轮摩托在拥挤的市场内来回驶过,每辆摩托的后车厢里堆满捆扎好的货物。骑摩托的当地小伙按着喇叭,呼喊让路,将货物送到四面八方。

  可以想象,中国内陆的农民工丢下锄头,乘坐火车赶往东南的工厂,每天工作至少十二乃至十六个小时,日夜赶工生产全球所需。

  货物打包装箱,由大型货轮从海路运往全球,至多两个月运抵消费市场,比如卡拉奇。由中国工人生产的商品再有巴基斯坦人拆开包装盒,完成整个贸易流程。

  正是如此源源不断的商贸交易,造就几百年来唯一能真正威胁欧美世界的世界工厂。它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