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92章 大明妇女的必需品_回到明朝当朱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爷儿。”锦儿甜甜笑道。

  随后清脆悦耳的声音在朱标耳旁响起。

  “圆盘耙,把地表的肥料、农药等同表层土壤混和,普遍用于作物收获后……”锦儿念到这里,突然停下问朱标道:“爷,这里肥料是您之前提起过的吗,太子爷可真厉害。”

  朱标摇头,笑道:“这个是前朝的王祯最先提出的。”

  “王祯,锦儿知道他。”

  元人以游牧为生,对农业生产没兴趣。

  入主中原后受到汉人影响,才开始重视农业生产。虽然百姓温饱有余,农耕技术却进步巨大。

  元朝农民日子不好过,赋税战争,天灾和落后的耕作,收成不是很好,能填饱肚子就求之不得。

  “可这和王祯有什么关系?”锦儿有些奇怪。

  “正是因为百姓只会墨守成规,照葫芦画瓢,王祯身为县官,又爱民如子,他开始研究农耕的事。

  百姓只知粪便可用,而王祯就用死掉的野草埋在土里沤制,效果很不错,百姓纷纷效仿,王祯称它为肥料。”

  王祯发明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水转高车等水利灌溉工具,水转以水力为动力。

  水冲击立轴下面的卧轮,卧轮上面的大齿轮同时运转,并且拨动水平轮轴上的小齿轮,如此连续刮水而上,大大节省了人力、畜力。

  王祯有个水轮三事,用水为力来磨面、春稻、碾米。

  书中和手稿,记载了那些木棉弹弓、木棉缆车、木棉纺车……

  他不仅运用了杠杆、滑车、轮轴原理,并且使用绳轮、曲柄、变速机械。

  朱标都在怀疑王祯这家伙是不是个穿越者。

  北宋毕异胶泥活字,胶泥活字不耐用,不易着墨。王祯这家伙就改用了硬木刻成活字,分别放入“转轮排字盘”。

  约有三万个常用字,方便又快捷。

  他花十七年,写十四万字的农书,这还不包括朱标得到的那些手稿。

  也因王祯对这些事感兴趣,他自己收集了郭守敬的那些东西,手稿也记载了不少治理河道的内容。

  朱标十分庆幸。

  连夜画图改制,找来何青和其他的科技农官,让木匠师连夜打造了两架集松土,施肥,犁地,锄草的农具。

  三天后,奉天殿。

  百官看着造型奇特的农具,眼里带着质疑,甚至还有官员窃窃私语。

  言官周清是几位言官里面的头领,他一开口弹劾,其他的几位言官也开始跟随,最厉害的要属那个周观政,三言两语就把几个文官给收拾了。

  “让太子给咱们说说科技院这两架农具。”老朱示意朱标开始。

  “父皇,这叫大明农机,它可以翻土犁地,这两处为脚踩,踩动后大木齿轮和小齿轮咬合,带动着发力,达到翻土。

  这里只需要用手动下,粗竹筒里的均匀的肥料就会准确投掷在苗处。

  这里是犁梢,犁辕,压铲和犁床,前面是耕索,曲轭……后面是锄草的铲,只要把压杆调整,就可只锄草,断草翻入土中,成为肥料。”

  老朱是爱地的,他骨子里对当年的地,家人无处安葬时,对地有着莫名的渴求。

  看到这东西,哈哈大笑起来。

  李善长跟随老朱这么久,看到陛下今儿这么高兴,知道是太子的科技院这款农具令他十分满意。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百官立刻道贺。

  “这是大明妇孺老人必须要有的东西啊,必需品。”老朱笑道。

  下朝后,常遇春和徐达表示想去看看那些英烈家属,里面有不少他们的亲兵。

  老朱欣然允许,让朱标也一同去看看,毕竟快到中秋了,朝廷也该有所表示。

  朱标无奈一笑,自己现在这是成了代表老朱的另一个分身啊。喜欢回到明朝当朱标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朝当朱标燃文小说更新速度最快。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