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34章 东厂的前身_回到明朝当朱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执来给诊治,天亮退了烧。

  因为这事,秦王妃邓氏反而因此特别感谢朱标和常氏,此事朱樉也记在了心里。

  酒过三巡,朱标才说起安排冯胜在西藏和北疆之地练兵的事。

  洪武三年,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率吐蕃诸部归降,后于青藏地区设乌思藏、朵甘卫指挥使司,采取广行招谕、多封众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

  洪武五年,冯胜完成雪区的统一后,朱皇帝便要求他驻守在雪区和北疆。

  藏民输马作赋、承担徭役,或蒸造乌茶、输纳租米,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

  今年初,朱标说动朱元璋派遣文臣武将等前往雪区。

  单独特殊的设:青藏卫,北疆卫,每卫有驻骑兵五千,步兵五千和火铳手三千,炮手,弓弩手在各地。

  朱樉知道当地气候条件,但也没有含糊,饮下酒道:“都听大哥的安排,希望大哥帮我照顾好秦王殿的人。”

  “这是自然,太子妃会带着炽儿常过去看看秦王妃。另外青藏和北疆两地的将士,每人一月多给一两银子作为补贴。”

  朱棡因为那次的事情,心里总是有余悸,幸亏胡惟庸因土地和水雷的事,被处死。

  他这些日子也放下心来,但心里总感觉大哥知道那件事是自己。

  朱棡看到大哥把自己放在最后安排,也有些心慌,主动的开口说道:“大哥,我跟魏国公去哪里?”

  “你?跟魏国公在沿海。”

  “我……”

  沿海有赵云生,有吴桢,有各路水师将领,又有徐达在浙江那边练兵。

  自己去打酱油吗?朱棡心里很不解。

  朱标解释说:“沿海如今是朝廷的门户,海运,水运,以及海上贸易都需要大量兵马,安排你跟着他们去,也是为你好。”

  “那大明博物馆该怎么办?”朱棡想着自己离开,便没有人在管理这事情。

  朱标突然抬起眼皮:“把它交给朱橚。”

  朱棣点头:“这法子好,老五可以帮忙分担些,俺们这些兄弟也可以出一份力。”

  朱棡还想在说什么,但看到朱樉和朱棣赞同,又心虚,怕自己不同意惹朱标不高兴。

  便笑道:“是。”

  送走几位兄弟,朱标感觉自己太心累了,自三宝下西洋后,也没有个靠的住的。

  真就成了孤家寡人。

  魏守征和杜东庭还需要不断的磨炼。

  每当想起那件事,朱标都觉得谎。

  若是自己跟着去了荆州府,在长江上死了,连个尸骨都没有。

  唯一庆幸的是,老朱让自己东宫多备了些人手,内侍也增加了很多,就连詹事府和文华殿,都比平常多了很多。

  锦衣卫办事,总是有些触碰不到的地方,或者说自从扩张了锦衣卫后。

  有些锦衣卫容易被渗透,不忠心了。这件事陆忠和刘谷雨跟他提过多次。

  那些各地各行的暗卫,送上来的消息也可靠,百姓的生活和处境都轻而易举便知道了。

  接下来的几日,除了几位兄弟离京去各地练兵,朱标安排东宫的内侍,让小黄门元宝把这些管制起来。

  内侍多加培养,往后也可以派上用场。

  但也不能忘了这些宦官太过庞大,到了中期便有问题。就当做是东厂的前身吧。

  自己总得有一群死心塌地为自己的人,这个老朱也是支持的。那做起来更是容易。

  奏疏那些,大部分都是老朱自己包揽,一些重要的事,刻意留出来给朱标。

  明商局从今年夏天,开通了钱债通道。

  这样一来,很多官员因为银子开销不够的。都可以到明商局去借钱,画押按指印,留凭证。按两成利息还回来。

  今年为止,有不少真的揭不开锅的官员反而好过不少,来年他们又慢慢的还上。

  也有不少官员,明明是不需要钱的,但为了随波逐流,也特意去借个一两十两的银子。

  朱标觉得他们这就是纯粹在恶心人,更多的也是官场上面的同化问题。

  “殿下,陛下让您过去。”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